网站导航国内旅游海外旅游护照签证旅游常识交通工具汽车常识

钱塘江的由来

钱塘江旧称折江,又名之江,三国时,因其流过钱唐县,称其为钱唐江,民国时期方作全称"钱塘江"。
钱塘江源头有南、北源两说,北源在安徽休宁县六股尖东坡,左纳右江各条支流,形成了新安江。南源在安徽休宁县青芝埭尖北坡,以羽状水系,接纳众多溪流,形成兰江。
兰江北流与东南流的新安江,在建德梅城汇合称为富春江,富春江下行至浦阳江口东江嘴,东江嘴以下称钱塘江。自萧山闻堰南侧的小砾山,至杭州九溪(闸口),河道形若反"之"字,故又称作"之江",迤逦流经江干区,经杭州湾(河口湾)东流入海。
钱塘江自北源源头至河口,全长688公里,流域面积5.55万平方公里,浙江省4.8万平方公里。
钱塘江物产丰富,气候温和,名人荟萃,人杰地灵,兼有航运、物产、旅游多项资源,是浙江省的母亲河。
钱塘江历史悠久,孕育了人类五千年文明,建德寿昌乌龟洞发现的一枚"柳江人"上犬齿化石,距今约10万年,由此可知,更新纪晚期已有智人依山傍水,在新安江支流寿昌定居生活。
一百多年前,人们放排钱江,飞流而下,在南星桥一带集结,以此带动了候潮门、草桥门外的繁荣,各式原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于是,就有了钱塘江畔金江干的美誉。
物产丰富,掌故恢宏,钱塘江文化的底蕴,犹如钱塘江水,浩浩奔流,取之不竭,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
随着水文化的展示,不仅对文化是重要的推动,并将促进经济的发展,旅游的开发,为江干再展新姿,形成新的经济、文化增长点。

弘扬钱塘江文化,将为我们开掘钱塘江的渊源、沿革、物产、人文、掌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探究江干的昨天,珍惜江干的今天,展望江干的明天。
早期人类的繁衍离不开水,一个世纪前的中国,工业生产尚处初创阶段,资本主义还在萌芽时期。因而,人事天定,躬耕为生,是绝大多数人群的选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不带或少有风险的田园生活,依江而生,生生不息。
由于靠天吃饭,人们无法控制水患,钱塘江既为躬耕赐利,同时水患也无情地吞噬着两岸生灵,在这样的境遇下,踏江行走,自是险象环生,危机四伏。
勤劳、勇敢的江干人,正是在人们无法制服水魔,一枝长篙,一腔豪气,就敢于溯江而上,撑排、捕鱼,不畏艰险地唱响"山再高没有人高,浪再高没有船(排)高"。
流传民间的踏江歌"若要发,沿江踏"。"云过东、一阵风,云过西、穿蓑衣,云过北、好晒谷,云过南、好撑排"。
很显然,在当时条件下撑排比躬耕要危险得多,艰苦得多,但我们的祖辈没有畏缩,勇敢地接受挑战,与天共存,与江奋斗,唱彻一曲曲浪遏飞舟的壮行曲。
先行者的壮举为我们今天,江干区各项事业的开拓作了最好的注脚。
在潮涌浪尖处,有座明清时期的镇海铁牛,长约3米,重约1.5吨,虽曾被潮涌掀起,离开原地10米之遥,仍是当时人民图腾的象征,人们不仅信奉铁牛的如神,神能镇海,人们还崇尚铁牛精神,不屈不挠,顽强英武。水文化为我们寻觅的昨天,着实令人惊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钱塘江流域曾是文坛精英,名人荟萃,这里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创作素材。弘扬钱塘江文化,必将吸引八方高手,为繁荣江干区文化事业提供难得的契机。
江南才子甲天下。钱塘江上曾出现过夏衍、郁达夫、叶浅予、(元)画家黄公望、(汉)科学家王充,以及历史人物孙权、陈硕真(唐朝女农民领袖)等。
处在杭州闸口的白塔,作为涌潮末端,镇潮的标志。自五代至今已逾千年,北宋范仲淹曾赋过余杭·白塔寺,五言诗一首:登临江上寺,迁客特依依。远山欲无际,古舟曾未归。乱峰藏好处,幽鹭得闲飞。多少天真趣,遥心结翠微。
画家黄公望的富春江上图,自台湾来富阳合壁,轰动一时,成为文坛盛事。
杰出的革命文艺家夏衍,1900年10月出生在杭州江干区彭埠镇严家弄,95年2月驾鹤仙逝,临终前,嘱告家人,他要从钱塘江来,还回钱塘江去,遵从夏公遗愿,将其骨灰撒放钱塘江,体现了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平实风骨。
当代画家叶浅予、作家郁达夫,也都是依钱塘江盛名远播,名垂青史。
这一切说明了钱塘江流域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
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江干区为弘扬钱塘江文化,繁荣群众文化事业已经作了大量工作,以南宋(元宵灯会)文化、菜乡文化、自娱自乐文化为龙头的特色文化,已在省市区取得了相当的影响,并已创作出一批获国家、省市肯定的文艺精品。
在进一步提升钱塘江文化的命题下,拟在征文、书画、音乐、电视剧、汇集成册五个系列上达到新的突破,必将使江干区群众文化得到新的升华,成为我区的文化品牌。

弘扬钱塘江文化,对钱塘江资源的利用、开发,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旅游事业的促进,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钱塘江地处三江(钱塘、富春、新安)、两湖(西湖、千岛湖)的枢纽,是黄金旅游线的干线,这里的人文景观、历史、古迹、物产、水质都是得天独厚、无可比拟的。
闻名天下的钱江潮,蔚为壮观,引动了天下千万看客。世界上除亚马逊河河口,尚有五米的潮涌之外,已难找更多的潮涌记录,这与"天排云阵千雷阵,地卷银山万马奔"、"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的钱江大潮相比,可谓是"大巫见小巫"。1953年海宁盐官的涌潮,竟把一块长约4.6米,重约30吨的浇砌石块掀起,冲离原地7-8米之遥。
人们在欣赏、惊叹雷霆万钧的涌潮时,往往忽略了潮讯的肆虐,曾使多少百姓深受其苦,家破人亡,生灵XW炭。
为了抵御大潮,破解涌潮之谜,东汉时期的王充就辞官回乡,潜心著述,论证潮汐,在他的著作《论衡》中写道:"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是我国最早从天文、地理两方面来解释涌潮现象的记录。
公元九世纪,吴越王钱昤,因军功卓著,被授镇海节度使,时因潮势过猛,毁塘成灾,难以抵御,民不聊生,视有神怪作乱,募集弓箭手500余,用强弩射潮,"捍海唐志中",尚留有钱昤射潮图。
自元、明、清各代,相继从海宁、海盐、仁和(杭州)一带,建筑诸多的海神庙、潮神庙、镇海塔、著名的杭州六和塔、白塔,也是为镇江潮而建。
所有这些著述、塔庙,都包含了古代人民对潮神的敬畏,也展示了对大自然的抗争,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迹,与潮涌共生共荣,并连媲美的景观,也是十分珍贵的旅游资源,缘何坐视不问哩。
钱塘江源头是一个水光山色、锦峰秀岭、鹰飞兔奔的处女地,是一片松涛林莽,风声鹤唳的原生态,是一个寻根、探险、科考、野趣的极好去处,一个未开发的旅游景点。非常切合当代人回归自然的心态,其旅游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钱塘江鲥鱼,当然还有其他物产,曾经是席上珍馐,名甲天下,以其肉细、味鲜声名遐尔,近年来由于水系变化,几近绝迹,但鲥鱼的芳香,仍以其特有的魅力令人垂涎。既如此,我们的养殖部门、科研部门,何不如对大黄鱼一样地进行开发、人工养殖,或者是类似黄鱼的米鱼、黄花鱼般,研制仿真鲥鱼,并辅以传统烹制手法,让这一传统名菜,再飘芳香,重振珍贵。
为纪念夏衍百年寿诞,即将落成的夏衍旧居,将集旧居、纪念馆、人文景观为一体,为杭州东部增添难得的一处景色,也是拓展钱塘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杭州创文化名城增加新的一页。


上一篇:崂山又称为“神仙洞府”
下一篇:开车旅行安全点子

文章导航


 
国内旅游 | 海外旅游 | 护照签证 | 旅游常识 | 交通工具 | 汽车常识 | 育儿百科
2008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旅游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