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国内旅游海外旅游护照签证旅游常识交通工具汽车常识

上海是一个怎样的大都市?有何发展前景。

 二十一世纪头十年,注定要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百年一遇的关键年代。

  新世纪伊始,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的成功举办,使这座东方大都市以全新的面貌登上了国际舞台。尽管会议只有短短五天,上海人的一流素质、一流效率、一流秩序,却令世界再次刮目相看。面对一次重要国际会议的承办,上海人不失时机地在世界面前作了精彩绝伦的亮相,由此充分显示了这座特大型城市长袖善舞的智慧才干。

  而今,随着2002年12月3日摩纳哥蒙特卡罗一锤定音,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花落中国上海,又一份幸运降临浦江两岸。从2001年到2010年,短短十年间,上海人将行色匆匆又步履坚定地从亚洲走向世界,从区域走向国际,从而在这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完成自己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

  此刻,面对接踵而来的幸运,上海人将以怎样的精神风貌回报世界的青睐呢?

(一)

  毫无疑问,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新一轮发展,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从1990年的浦东开发开放,到2000年中央进一步明确把上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二十世纪90年代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使上海成功实现体制转型和经济起飞,综合经济实力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在人均GDP已超过4500美元的今天,上海处在突破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高位上运行的上海,亟需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大项目作为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推动力。申博成功无疑为这种发展提供了持久不断的推力。

  直接投资35亿美元、观众客流量7000万人次,这是人们在谈到2010年世博会时用得最多的两个数字。考虑到乘数效应,由此带动的产业结构调整、交通、商业、旧区改造等延伸领域投资更是直接投资的5到10倍;而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计算方法,旅游每增长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长4.3元。显然,上海世博会所蕴藏的这种超常发展和巨大商机,必将给这片朝着国际大都市目标进发的热土及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经济带,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实际上,世博会机遇所造就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应,已经有过成功的先例。1889年巴黎世博会,不仅使艾菲尔铁塔成为魅力无限的传世经典,而且引领巴黎这座久负盛名的文化之都,从此跨入了世界级城市之列。1970年日本大阪举办世博会,在随后的十年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著名的关西经济带,进而带动了日本经济的增长。

  比照历史可以发现,世博机遇带给一国一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既有申办时的先发效应,又有筹备举办时的直接效应,更有结束后较长时段内的后续效应。这就使得世博机遇具有持久性、广泛性、国际性的鲜明特质。

  从现在起到2010年世博会举办的八年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上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今天,上海人已经从过去申博三年城市的大发展中,强烈地感受到了世博机遇的先发效应;遥想未来,上海人更为世博机遇带来的巨大综合效应而怦然心动。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紧紧抓住世博机遇,全力加快上海发展。

(二)

  重要的是,从现在起就要为那历史性时刻的到来作好充分准备。

  这种准备,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在某种意义上,后者甚至更为紧迫。这是因为构成一座城市的全部魅力,正在于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它虽是无形的,却比有形的物质设施,影响更深远、更广泛。

  应该说,经过上世纪90年代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海人在产业调整、资金运作、旧区改造、环境整治、绿化建设等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世博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场馆建设纵然规模非同一般,上海人却有足够的自信,驾轻就熟地实现自己的承诺。

  问题在于,当人们习惯地把世博会称之为“经济奥林匹克”时,实际上,它更是主办地城市精神品格的一次大展示。五洲四海那么多人汇聚一地,不只是来看山看水看风景,更是来看你国家、看你城市的精神风貌、文化品位、人文环境,不打点好城市精神,岂不失分?

  更何况,筹备世博会对上海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其本身就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人力、财力、物力及其他各方面的物质保证固然不可闪失,从上到下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奋力拼搏则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有力保证。唯有物质与精神的实质性互动,才能确保世博会的最终成功。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市长陈良宇强调的那样,上海要十分注重培育自己的“城市精神”。他指出:“在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硬件能够花钱买,软件用钱买不到,软件比硬件更重要。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要花大力气加强软件建设,加快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步伐,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世纪上海城市精神,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

  事实上,2001年APEC会议的筹办成功,正是1600万上海人发扬“顾全大局、通力协作,积极参与、争做主人,兢兢业业、不辞辛劳,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城市精神的结果。这种城市精神,既是新世纪上海人与时俱进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也是上海人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综合素质的一流展示。

  虽然离2010年还有八年时间,但经验已使狂欢过后的上海人,又一次清醒地感受到世博机遇对上海城市精神的强烈呼唤。此时此刻,面对高悬在前的宏伟目标,上海人心潮澎湃,深感责任重大。他们正在化激情为动力,决心进一步发扬光大成功筹办APEC会议的“四种精神”,以扎实、高效、周密的工作和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大力提升上海的城市精神,履行自己对世界的庄严承诺。

(三)

  城市魅力源于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有赖于城市文明的支撑。

  塑造新世纪上海城市精神,重要任务之一,是要进一步全面提升上海的城市文明程度。得益于世博会提供的良好契机,眼下又使这种提升具有不同往常的特点。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这一主题的确立,与其说是世博会历史上的首次创新,不如说是上海人对自身发展中面对世界共同的“城市病”进行深长思索的结果。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一位著名国际建筑师的这一经典格言,曾经引起多少上海人反思自身文明欠缺的共鸣。

  是的,经过旧区改造、道路重建,以及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过去十年上海对城市发展所作的贡献,已跨越了众多世界大城市上百年发展的历程。

  然而,重建植根在旧地基上的城市文明却远比造桥修路要艰难得多,因而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需要全体上海市民作出更大的努力。

  幸运的是,上海人有了自己的世博会。而跨地域、跨时间的“城市”主题的确立,恰好为各国文明对话搭建了最佳平台。借助这个平台,不仅可以为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市寻求共同发展的路径,更将使上海这座当代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在开放多元、丰富多彩的城市文明中,学习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城市文明体系。

  这无疑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也许需要付出几代人的辛劳。

  好在通向未来的门扉已经开启。12月3日那个不眠之夜,成千上万忘情欢呼在黄浦江两岸世博会规划园区旧地基的上海人,已于晨曦初露中看到一个全新的“城市世纪”正向自己走来: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共生城市、数字化城市、信息化城市、智能化城市,新理念、新模式纷至沓来,新功能、新构建急需领悟。风起潮涌,由世博机遇催生的城市文明重塑的急迫课题,正极富挑战地摆在全体上海人面前。

  除了向世界交出满意的答卷,上海人已别无选择。

(四)

  如果说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那么,市民素质的同步提升,就是城市发展永恒的话题。这一话题,由于世博机遇如期降临上海,在沪上显得尤为不同寻常。

  申博成功后,有媒体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调查,其中上海人十大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一些上海人乱穿马路、乱晒衣服等不文明行为,能不能通过举办世博会而根治?”这个来自市民自身的朴素质疑,再次把市民素质问题凸现在世界面前。

  耐人寻味的是,这一问题由来远非始于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一场关于上海人形象的讨论,围绕的就是诸如此类的话题。到了世纪之交,在本报发起的“面向新世纪的上海人精神”的大讨论中,依然有人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而这离市政府提出市民“七不规范”,已有整整十年之遥了。几多讨论前后绵延十数年,而乱穿马路之类竟成了跨世纪的难题,足见上海人的旧俗陋习是何等根深蒂固。

  难道要把举止粗俗的不文明行为带到2010年?这当然有悖世博会的主题,更不符合我们对世界的承诺。

  须知,“中国若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片异彩”,这“异彩”不仅仅是水清、气爽、声静、地绿的城市环境,更包括文明高雅、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市民形象。旧有的市民形象不改,场馆建设再现代、道路交通再便捷、市容环境再整洁,上海的城市精神依然会蒙羞受损,上海的城市文明依然会基础不牢,又何谈“最成功、最精彩、最难忘”?

  当然,我们远不必对上海人的未来形象消极看淡。实际上,积习难改的只是上海人中的少数,而面对世博机遇,上海人对自身形象的重新设问,恰恰表明这个中国最早接受现代文明熏陶的城市,已经告别了曾经有过的盲目自大。

  从来是,一个不时对自己文明缺陷进行反思的群落,迟早会轻松摆脱旧传统的羁绊,迅速走向现代文明人格的成熟。上海人尤其深知,举办世博会的过程,就是自己融入世界的过程,向各国学习的国际化过程,提升产业结构、提高自己素质的过程,向世界展示良好形象的过程。

  这自然是一个漫长久远的过程,更是一个人的精神素质、思想观念、道德情怀、行为规范的现代化过程。重要的是,我们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前景是如此美好,紧紧抓住世博机遇,上海人就一定能在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完成现代人格的升华。 世博机遇呼唤上海城市精神

中国的经济中心,要成为国际的航运中心

上一篇:最正确的交通卡用法
下一篇:去新西兰定居的好处

文章导航


 
国内旅游 | 海外旅游 | 护照签证 | 旅游常识 | 交通工具 | 汽车常识 | 育儿百科
2008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旅游百科网